余英時回憶錄
點閱:1140作者:余英時作
出版年:2018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允晨叢刊:159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109528
ISBN:9789869677738
分類:人物傳記  
【關於本書】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反共、平反六四的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
余英時,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章節
- 序 從「訪談錄」到「回憶錄」
- 第一章 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 一、潛山九年
- 二、文字禍
- 三、五四運動的性質
- 第二章 共產主義與抗日戰爭
- 一、我認識共產主義的過程
- 二、抗日戰爭的背景
- 第三章 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 一、入讀東北中正大學
- 二、北平閒居
- 三、上海行
- 四、燕京見聞
- 五、燕大學人
- 六、「入團」經過
- 第四章 香港與新亞書院
- 一、轉學新亞書院
- 初入錢門
- 唐君毅先生與新儒家的興起
- 二、校外求知
- 三、自由知識人的政治文化動態
- 香港流行的反共刊物
- 《人生》與《自由陣線》
- 友聯集團及其創建人
- 友聯的規模與影響
- 《祖國周刊》的獨特作用
- 尾聲
- 布林頓的歐洲近代思想史
- 基爾莫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 二、攻讀博士學位
- 賽門的羅馬史
- 懷特的歷史哲學
- 佛列德里治的古代政治思想史
- 費正清的專題研究課
- 日文專修
- 追隨基爾莫讀文藝復興
- 博士論文
- 三、人文學者在哈佛的歷史發展
- 第一階段:中國現代人文研究的開端
- 第二階段:「商量舊學·涵養新知」
- 第三階段:全新的轉向
- 高友工的「為己」之學
- 張光直:友誼與論學的反思
- 新階段的特徵
- 第五章 哈佛大學
- 一、初訪哈佛
- 哈佛燕京學社的接待
- 「一見如故」的邢慕寰
- 「訪問」一年的工作回顧
- 向陽聯陞先生問學
- 旁聽三門課
- 帕森斯的「社群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