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 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點閱:2

譯自:How we know what isn't so: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

其他題名:大數據時代, 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作者: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著;林力敏譯

出版年:2015

出版社:先覺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商戰系列:137

格式:EPUB 流式

ISBN:9789861342566

分類:成長勵志  SDG1 終結貧窮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內容簡介
 
◎長銷25年,心理學家、經濟學家、投資理財專家必推的思考經典
◎作者與《快思慢想》康納曼並列美國社會心理學頂尖學者
 
「一本關於人類理性偏見最重要的著作!」
 
警告: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
 
小心!理性犯的錯,最可怕!
你確定看到的證據就是全部的真相?
你做決定時,自認理性又客觀?
研究顯示,錯誤認知並非因為愚蠢或無知,而是有過多的腦補與不完整的資訊!
本書教你如何避免自以為是的思考陷阱,從個人投資到企業戰略,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人類生性厭惡空白,往往樂於在隨機事件中發現規律,只注意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六大謬誤,你犯了幾件?
 
謬誤1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解讀
常出事情的交通路段,辦了法會果然就沒事?真的有「這次得獎、下次就無緣」的魔咒?球員手感好、棒子燙,所以一直得分?別讓隨機資訊給騙了。
 
謬誤2 過度推論:不完整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油價變便宜,電動車類的股價「照理」該跟著跌,為何反而大漲?何時是進場好時機?千萬不能用常識來判斷!
 
謬誤3 預設立場:模糊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穿黑色球衣的球員,比較容易犯規?星座解析準到你的心坎裡?還是你一廂情願的對號入號?
 
謬誤4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考試成績好,就認為考題有鑑別度,考砸就認為考題出太爛?
 
謬誤5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五成離婚率=每兩對就有一對離婚?統計數字怎麼來?嚴格檢視想用數據說服你的新聞!
 
謬誤6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排越長隊伍的餐廳,越好吃?大家跟你想的都一樣?
 
在碎片資訊充斥的大數據時代,統計+數學的思維訓練已不夠用,你需要更強大的思考邏輯力!本書從簡單的生活例子,由認知、動機和社會三方面探討了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幫助你繞開理性陷阱、排除雜訊,抵禦錯誤與可疑觀念,讓你從一片資訊迷霧中,撥雲見日!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充滿真正智慧的著作。——喬納‧萊勒 《連線》雜誌特約作者
 
內容充實豐沛,敘事嚴謹,寫法引人人勝。為什麼我總認為別人都是認同自己觀點的?為什麼即便在事態危急、急需援手的緊要關頭,我還是不願意與名人或權貴交換生活?現在,我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埃利奧特‧阿倫森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
 
一本精闢、豐富、準確、睿智、清晰的傑作。——馬丁‧葛登能 《啊哈!有趣的推理》作者
 
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著作。——邁克爾‧齊默曼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哲學教授、人類學與藝術學研究中心主任
 
這部非凡的著作詮釋了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糟糕至極的推理,並從認知與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的思維謬誤中找到了其產生的根源。——理查‧尼茲彼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作者簡介
 
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
 
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擔任該校行為經濟學與決策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在行為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享有盛名,被稱為「完美學者」。
 
他與行為經濟學鼻祖阿莫斯‧特沃斯基以及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長期合作,研究了「熱手效應」「偏見盲點」「群聚錯覺」「自我設限」「焦點效應」「錨定效應」「後悔心理」「自我中心主義」等認知現象。
 
譯者簡介
 
林力敏
 
輔大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索文學與人生。譯有《信心密碼》《同理心優勢》(先覺出版)等。

  • 書封
  • 作者簡介
  • 目錄
  •  前言  理性犯的錯
  • 第一部 不實認知的決定因子
  •  第一章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與錯誤解讀
  •  第二章 過度推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  第三章 預設立場:模糊與矛盾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 第二部 不實認知的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
  •  第四章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  第五章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  第六章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 第三部 不實與錯誤認知的實例
  •  第七章 對「另類」療法的不實認知
  •  第八章 對人際策略的不實認知
  •  第九章 對超感官知覺的不實認知
  • 第四部 我們的下一步
  •  第十章 挑戰不實認知:社會科學的角色
  • 版權頁